大闸蟹

在《中国饮食文化》一书中,有分析食蟹的诗文认为,“蟹黄不仅可以用来表示美味佳肴,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季节感。直到今天,每逢凉爽的西风报告秋天来临时,各地的水产市场上就出现了肥美的河蟹,使那里的美食家们欢喜不已。”

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官网总结发现,大闸蟹不仅是一种与换季景色和美味相关的食物,对古人来说,它更是一种与自然节律同步的产物。

在中国文化中,季节、农耕、食物是相互对应的,不同的节点要食用相应的食物。古人没有“反季节蔬菜”,对他们而言,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季节食用相应的时令食物,否则将会致病伤神。因而有“药王”之称的孙思邈在《千金食治》中有“三月三日勿食鸟兽五脏及一切果菜五辛等物,大吉”这样的记录,他着重指出:冬季十一、十二月食螃蟹会伤人神气。

按照这种理论,饮食实际上是一种与天地自然规律保持着同步感、顺应天时、摄取天地之气的行为。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明确提出“藏气法时”,要“食岁谷”。瞿同祖在《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》中解释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:“在古人观念中,春夏是万物滋育生成的季节,秋冬则是肃杀蛰藏的季节,这是宇宙间永远不易的自然秩序”,而人的行为须顺应四时,与天道相应,如果发生灾异,那是表明神灵对人类的行为不快。因此,北齐天保八年(557年)发生高温旱灾后,朝廷下令禁止捕蟹。

由此可知,螃蟹作为一种蛰伏洞中、潜藏于水的生物,且是秋季肥壮,正适合于那一季节的特性,因而蟹肉、蟹黄在中医理论看来一直是属于“寒性”的,需要佐以生姜、黄酒以拔除其“腥味”及“寒气”。所谓“七尖八团”(阴历七月吃雄蟹,八月吃雌蟹),这对国人而言几乎是常识的一部分。与此同时,螃蟹在取食时会为害水稻(元人高德基《平江纪事》认为“蟹之害稻,自古为然”),所谓“蟹至八月即啖芒”(孟诜《食疗本草》),此时捕食正好适宜。

由此可见,在古代大闸蟹(河蟹)不仅是一道秋季餐桌美食,也是“秋季”的重要象征。而阳澄湖大闸蟹作为最知名的大闸蟹品种,其在我国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!